南和招商引资
基本概况南和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太行东麓冲积平原,属邢台市管辖。全县总面积418平方公里,耕地39.1万亩,总人口32万人,辖3镇5乡,21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南和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结合部,处于京津石经济辐射圈内。西距邢台市、京广铁路、107国道18公里,距京深高速公路7公里,并有2条连接线与之贯通;赵辛、南石、宁鸡公路纵贯南北,邢临、邢清公路和邢临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南水北调和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靠近南和,已列入省“十一五”规划、连接京广、京九和黄骅港的邢港铁路横贯南和全境。南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新石器初期已有人类聚居,西汉建置南和县。历史上有唐朝宰相宋璟、明朝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等著名人士,现代有著名书画家白寿章等。南和县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县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传统农业县,历史上有“不求天”和“畿南粮仓”之称。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河北省蛋鸡养殖基地、蔬菜生产基地、西葫芦之乡。近年来,我们确定了“三化联动,工业先行”战略,按照“建设三个园区、实现三个对接”思路,谋划实施了西与高开区标准件、紧固件基地对接,建设城西钢制品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孵化园;南与沙河市金百家工业区对接,建设金鑫建材工业园区;北与高开区、邢台县板材市场对接,建设邢东板材建材工业园区。特别是依托、围绕邢台钢铁做文章,将钢制品业明确为南和未来的第一主导产业,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县域经济已形成蔬菜、木制品、粉制品、钢制品、食用油、纸制品等六大特色产业。历史沿革南和县古称“和城”,别称为“和阳”。其“和”字之由来,出自古人对南和历史状况和风物人情的描述:“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南和县志》(光绪十九年王立勋重修本)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按其地理位置方位,取名南和县。南和是一个文明古老的地方,《禹贡》属冀州。周《职方》属邢。春秋归属晋。战国属赵。自西汉(公元前202年)始置南和县,治所即今县域。同时还置有朝平县。两县均属巨鹿郡。景帝中原六年(公元前144年)更隶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改属平干国。五风二年,国除为广平郡。两县仍属之。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广平郡封为广平国仍辖南和、朝平两县。后汗朝平并入南和县,仍属广平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更隶巨鹿郡。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属魏郡。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南和更隶广平郡,此后南和并入任县。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析任县复置南和县,仍属广平郡。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析广平郡北部地区增置北广平郡,治辖南和县。北齐,北广平郡复省入广平郡,南和县遂还隶广平郡,同时废任县并入南和县。此时南和城一名嘉禾城,安澧城。北周置南和郡,治辖南和县。隋代,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南和郡,南和县改属洺州,十六年更隶邢州,并析南和县复置任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邢州为襄国郡,仍辖南和县,同年任县复省入南和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和州,治辖南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邢州为巨鹿郡,辖南和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郡复置邢州,南和县仍属之。五代,南和县仍属邢州。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任县为镇,复并入南和县。元祐元年(1086年),析南和县置任县。宣和元年(1119年),邢州升为信德府,辖南和县,此时南和更名澧川(因澧水过境而得名)。金天会七年(1129年),信德府改为邢州,仍辖南和县。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南和仍属之。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南和并入沙河县,不久复置,南和县改为和阳县。南和县朱正色祠同年顺德路改为顺德府,和阳县属之。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名南和县,仍属顺德府。清沿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南和县改隶冀南道。三年(1914年)又更大名道,十七年(1928年)道废,南和县直属河北省。二十六年(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五督察区。三十四年(1945年)七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隶属冀南四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南和县遂属华北行政区冀南四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8年)八月,河北人民政府成立,南和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和县仍属邢台专区。1958年4月28日,撤消邢台专区,南和县划归邯郸专区。同年12月20日,撤消南和县,并入巨鹿县。1961年7月9日,析巨鹿县置任县,将原南和县划归任县。1962年3月27日,析任县恢复南和县原建制,仍属邢台专区(1961年析邯郸专区复置)。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南和县仍属之。1993年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南和县仍属之。行政区划南和县辖3个镇、5个乡:和阳镇、贾宋镇、郝桥镇、东三召乡、阎里乡、河郭乡、史召乡、三思乡。共有218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县政府驻和阳镇。[所辖乡镇]和阳镇 面积40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35个行政村,人口4.6万人,镇政府驻东关村郝桥镇 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辖3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寺后村贾宋镇 面积74平方千米,人口4.6万人。辖4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贾宋村东三召乡 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辖3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东三召村阎里乡 面积47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阎里村河郭乡 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3万多人,辖2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梁牌村史召乡 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辖2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史召高村三思乡 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30486人,辖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三思村[人口数据]南和县人口(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1])总人口314106 人男159647人女154459 人家庭户户数71904户家庭户总人口(总)312206 人家庭户男158568人家庭户女153638人0-14岁(总)87626人15-64岁(总)208847人65岁及以上(总)17633人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07967人县域经济南和县位居邢台市东邻,属传统农业县。为逐步改变经济落后面貌,近年来,南和县紧紧结合毗邻市区、地肥水丰实际,把“工业强县,农业富民”作为大力发展经济的两大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南和农业已形成了以粮食、蔬菜、养殖为主的三大产业,是国家商品粮、首都生猪、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县,工业生产已形成钢制品、食品、五金工具、板材家具、油脂加工、造纸六大骨干行业.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南和县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依托正在实施的和(顺)—邢(台)—黄(骅港)铁路两侧,谋划实施了钢制品工业园和金鑫建材工业园。依托邢清路和东延的邢台市中兴大街,谋划实施了冀南家俱建材工业园;依托邢临高速下道口,谋划实施了建材化工园区。随着工业园区的发展,南和将形成北有以家俱、装饰材料为主的木制品产业基地,西有以钢制品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南有以玻璃深加工为主的建材产业基地,即将成为冀南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工业园区][南和工业园]钢制品工业园。位于邢台与南和交界处,规划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园区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配套齐全,园区建设已全面实现“七通一平”。园区围绕钢制品主导产业定向招商,已引进全国拉丝制钉行业排名第二的温州超越集团等钢制品项目11个,以轧辊、轧板、拔丝、钢锉、机加工等为主的钢制品主导产业初现雏形。工业区内已入驻企业50余家。[金鑫建材工业园]位于南和县三思乡,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着力打造建材工业园。现已形成环保新型建材生产及玻璃加工产业聚集区,入驻新型建材企业10余家。[家具建材工业园]以中国北方最大的邢东板材基地为依托的高标准家具建材园区,位于南和县贾宋镇,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吸引聚拢国内外知名家具制造商入驻,进而发展壮大加工业,最终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冀南家具建材工业园。城市建设南和县西距京珠高速2公里,距邢台市区和京广铁路、在建的京珠高速铁路6公里,横贯南和全境的和(顺)—邢(台)—黄(骅港)铁路即将动工,南和是邢台市唯一的铁路、公路、高速三路交叉口县,南和县已被确定为邢台市“一城五星”中的东部卫星城。市统一规划的新兴东大街、中兴大街东延至南和境内,南和积极与市道路对接,谋划实施了体育大街、兴业路、三河路等道路新建,成功融入了“市十分钟经济交通圈”,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南和县作为邢台市一城五星之一,以打造邢台最靓卫星城、宜居宜业城,邢台的“出海口”和“后花园”、“十分钟生活圈”为目标,新建生活小区10余处,新改建道路12条,新增绿地16万平方米,新发展天然气用户1500户,集中供热和交通、电力、通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南和名人南和县自西汉建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其古城建筑,东西长,南北窄,颇象一顶封建时代朝官的“纱帽”。北城墙中间,有一外凸部分,形似纱帽壳篓;由北向东西方向延伸的部分向里收缩,状若两个纱帽翅。如此建城原寓有“重臣名宦”摇篮之意。在这古老之城,文臣武将,层出不穷,确有一度朝官之盛。流传至今的《朝官谣》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两李二白一都堂,宾亨泰铨宋丞相,三思有个武状元,瓦固出了妙庄王。[古代名人]在南和这片热土上,曾孕育出各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有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拼搏疆场英勇献身的忠良英雄,有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倾尽毕生精力的清官贤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稽可查的就有:丞相2人,尚书7人(敕封诰赠尚书3人),状元1人,进士18人,举人121人,正三品以上官员12人。[宋璟]宋璟(663年——737年),唐邢州南和宋台村人。唐高宗调露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天官员宋璟外郎、凤阁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刺史、御史大夫、都督、刑部尚书、吏部尚书、门下省侍中,晋尚书右丞相,封广平郡开国公,赠太尉,谥文贞公。宋璟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齐名)、杰出的政治家,其先后历经高宗、武周、中宗、睿宗、玄宗五帝,为官清正廉明,忠于职守,曾两度任宰相,革除时弊,选贤任能,省刑修德,减免赋税,劝课农桑,为中兴大唐和实现“开元盛世”建立了丰功伟绩,是中国古代颇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博学多才,文辞出众,文化造诣颇深,为后世传下著名佳作《梅花赋》、《长松篇》等。[朱正色]朱正色(1539年——1606年),字应明,号和阳,明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人。明万历甲戌科进士,历官县令、兵部员外郎、兵备佥事、兵备副使、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他自幼家贫,聪慧好学,学业速成,在任期间,为官清正廉洁,注重革除弊制,减免赋税,放宽禁令,平反冤狱,免除杂役,兴办学校,遵守礼制,并带兵平定西北边境叛乱,在宁夏治理黄河、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被当地人民奉为万家生佛予以祭祀。后辞官回家奉养父亲,并在家乡设馆教书,颇受尊崇。在南和县城有御赐“平定边疆牌坊”,为其父敕建“天恩覃敷坊”、为其子敕建“金吾世胄坊”以彰显其功勋。[张宾]张宾(?——322年),字孟孙,东晋后赵赵郡南和张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授官右侯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赠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他自幼好学,博涉经史,少有大志,兵法娴熟。先为中丘王帐下都督,后辅助石勒创业,为建立后赵王国创下了卓著功勋。据《晋书》记载,张宾受封后,位居僚首,宠冠当朝。尽管地位显赫,但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深受皇帝和群臣的尊重。他死后,朝廷追封为“散骑常侍,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墓葬于南和县张相村东。[李若珪](1569年——1637年),字昭华,号载心,明顺德府南和县圪塔头村人。万历甲辰科(1604年)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巡抚、刑部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王世清](1831年——1880年),清顺德府南和县三思乡西南部人,咸丰丙辰科(1856年)武状元,历官福建全州游击、同安营参将,官阶正三品。【马铨】(1451——1521),字秉衡,明顺德府南和县路庄村人。成化乙未科(1475年)进士,历官户科给事中、右参议、右参政、右布政使、左布政使,官阶从二品【白储玿】(?——1627年),字栗仲,号华池,明顺德府南和县东三召村人。万历甲辰科(1604年)进士,历官推官(负责勘查刑狱)、礼部主事、礼部郎中、考功郎中、太常寺正卿、宁夏巡抚、仓场侍郎等,官阶正二品【李起元】明顺德府南和冀屯村人。万历丙戌科(1586年)进士,历官知县、户部主事、河南布政使,户部尚书,官阶正二品。卒赠太子太傅。【朱正色】(1539年——1606年),字应明,号和阳,明顺德府南和县朱营村人。明万历甲戌科进士,历官县令、兵部员外郎、兵备佥事、兵备副使、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侯泰】(?——1402年),字顺怀,明顺德府南和县城人。府学贡生,历官礼部员外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官阶正二品。【马亨】(1206年——1277年),字大用,元朝邢州南和马庄村人。历官署员、转运司知事、副使、京兆榷课所长官、规措军储转运使、左右司郎中、廉访都运使、工部侍郎、嘉议大夫、左三部尚书、户部尚书,官阶正二品。[现代名人]现代名人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更是人才倍出,县处级以上干部和高级科技人员不胜枚举。他们都为民族振兴、华夏鼎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篇章。[白寿章]白寿章(1897- 1973),名锡庚,字寿章,又字寿禅,以寿章行。生于1897年7月,卒于1973年12月,河北省南和县左村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邢台市人大代表、邢台市政协常委。其传记载入上海中国画院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画家名鉴》等辞书,是我国书画界公认的现代著名书画家。[祝元昆]祝元昆, 男,京剧老生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河北省南和县人[侯宗宾]侯宗宾,1929年01月生,河北南和人。1946年0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陕西省省长、河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副书记。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生于河北省南和县大会塔村,6岁时开始练习武术,8岁—14岁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之后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各个剧组当武行做群众演员。命运似乎很眷顾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孩子,16岁时,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独立电影《盲井》,这部电影让他一夜之间从武行变成金马奖最佳新人。(王宝强凭《盲井》获得了法国第五届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演奖”、第四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以及第二届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王宝强2004年,参演冯小刚贺岁剧《天下无贼》,名声大噪,其朴实的个性和独特的幸运赢得很多人的关注。2006年,王宝强主演30集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成功地塑造了许三多这个角色,其自然的表演才能在这部剧集中得到充分的展现,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从《盲井》,《暗算》,《天下无贼》,《士兵突击》到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大作《集结号》,王宝强在影视圈一步一个脚印。成名以后的王宝强,成了家乡河北省南和县的宝贝,全县人都以他为骄傲。家乡领导对宝强寄予了厚望,还承诺帮助宝强解决他的婚姻问题。宝强也表示,只要家乡需要,他随时随地到。不过对于自己的私人问题,王宝强和很多影星的态度都是一样的:要找到一个合适的!2008年,王宝强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正式聘任为“农民工援助基金爱心大使”,被联合国劳工组织聘为预防农民工艾滋病的形象大使,王宝强还是邢台市政协第十一届一次会议委员。同年4月,王宝强受聘“第七届首都大学生绿色形象大使”,呼吁大家“绿色环保很重要,人人要做有必要”。2008年6月,推出自己的首部自传《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2009年王宝强饰演的《我的兄弟叫顺溜》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23.87%极高收视率,再一次使自己的演技得到了提升。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参演电影《建国大业》,客串一名解放军战士。名胜古迹南和是唐朝宰相宋璟、明朝万历年间兵部侍郎朱正色的故乡。境内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吴村古墓、北齐造像碑、大隋名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名胜古迹主要有北周时修建的河北省最大的二僧道场白雀庵、元代修建的白佛寺水陆殿。有宋璟、朱正色、白寿章、白公素等名人遗址遗迹。[南和古城]南和古城别称“嘉禾城”,民间又俗称“纱帽城”。南和县自西汉建县以来,此处一直为县治。后周时曾是南和郡郡治,唐武德元年还作为和州州治。北魏时期,南和城周七里,有南、西、北三门,城内多空旷之地,兵匪一来,难以防御,故元至正年间,县令尹泰改筑为小城,城墙周四里,明正统十四年知县王渊重建四门。成化二十二年重修,创建石桥。弘治三年知县门宁重修城楼四座,正德年间重修,城高三丈,池深两丈有余,添设城楼、角楼各四座。嘉靖二十七年知县屈作城垛口易以砖。崇祯十一年兵火后,只留城东楼,十二年知县谢继迁重砌为砖城。清代仍几次加以修葺,民国后逐渐颓毁。解放后拆平,改为环城公路。[南和好牌坊]牌坊是我国封建社会旌表“忠孝节义”和“重臣名宦”功德政绩的石雕建筑。古城南和,历史悠久,贤臣倍出,故曾牌坊林立,民谣曾有“顺德府好城墙,南和城好牌坊”之说。据清朝《南和县志》记载,南和县原有牌坊36座。从解放后一直到文革前这段时间,南和县城保存完好的牌坊仍有七座,主要分布在府前街(从西门里至南门里),即:三世宫保坊,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李起元立;恩光三世坊,为刑部左侍郎李若珪立;天恩覃敷坊,为兵部员外郎朱家卿立;金吾世胄坊,为锦衣卫世袭实授百户朱时万立;平定边疆坊,为右副都御史朱正色立;掖垣都谏坊,为礼科给事中李若珪立;节制三省坊,为勋阳巡抚右佥都御史李若珪立。这些牌坊均系明王朝皇帝降旨敕建,是具有明朝建筑风格的古雕群,个个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全部以青石加工成构件,以榫和铆眼连接成仿木结构,主体四柱三间,斗拱飞檐,兽吻卷脊,枋梁楣额。通体浮雕着飞龙、走兽、人物、花鸟及山水,是融建筑、书画、雕刻为一体的精湛艺术品,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南和白雀庵]白雀庵位于河北省南和县东北10公里处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余亩。在南北朝时期,这里是一片带状森林,沟渠如织,水明草秀,白雀成群。由江苏镇江德真法师参学至此,感叹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于是发愿在此建一处庵院,普渡众生,以解除众生凡尘苦难,此之谓白雀庵启建之始也。此后庵院女众僧人达五百余人,香客如流,参众如云。后观世音菩萨以妙庄王之女化现顺德府(今邢台)白佛店出家修行。又为父舍目疗疾,慈心至极,而道业成就,感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护持众生。由此,“白雀庵观音菩萨女众道场”的世名由此而生。此后,历代朝政崇敬备至,先后于元至正元年,明正德十五年,清康熙五十年,乾隆四十年,嘉庆三年(以上碑文,现白雀庵犹存)都对此庵进行了扩建,至民国六年,白雀庵毁于战乱,仅存殿堂两间,但香火仍然有续,尼和尚觉林法师惨淡经营,维系三宝,续佛慧命。时至1988年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白雀庵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佛教协会批准开放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众道场”,其也是我省最早开放的佛教场所之一。住持释能文法师收徒百余名,携其弟子应缘募化,恢复重建,先后在旧址重建了大悲庵(1988年)、地藏殿(1989年)、大雄宝殿(1998年)等。其影响力涉及到周边多个省市,是我省最大的二僧(女众)道场,被誉为“华北第一庵”。住持释能文法师于2002年农历三月初八圆满示寂后,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老和尚亲自住持荼毗仪式,得舍利数枚。后白雀庵住持由其弟子释悟贵法师接任,又建起了天王殿(2001年),东西寮房,磐若殿(2002年)等殿堂。现在白雀庵常住僧人30余名,每年举行两次大型法事活动(四月初四、九月初五)[张县遗址]南和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上世纪60年代,南和县文物考古部门,在本县境内的贾宋镇张路村村西,发现了古张县县城遗址以来,因时代久远,记载残缺,古张县的命名及其他许多问题至今没有弄清楚。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笔者走访了多位专家,查阅了大量资料,作出如下探究:一、以张良姓氏命名说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12年,刘邦听信戚夫人的谗言,以太子刘盈性格懦弱,不堪重任为由,想废旧立新。张良多次劝戒,刘邦不听,无奈张良心生一计,便把刘邦敬慕已久的大贤“商山四皓”(四皓为:东园公、冉立、绮里奇、夏黄公)请来辅佐太子,刘邦果然打消了废太子的想法。《资治通鉴》记载:汉惠帝即位后,吕后开始干政,“商山四皓”不愿裹入祸乱,便退隐于远距京城的“长路”。据查:“长路”是山东通往太行山的一条古道,在任县地段。道北不远处就是张县古城遗址。笔者推测,“商山四皓”后人为了报答张良荐举前辈辅佐皇帝之恩,把自己的封地以张良的姓氏命名为张县。二、张耳封地说据《邢台史话》记载:张耳是河南开封人,秦参加过陈胜吴广起义,一直活动在河北的邢台、隆尧一带。(有隆尧县汉代军事遗迹,张耳台为证)。张耳曾在赵国旧地之常山国,都城就建在信都。公元前205年,张耳投奔了刘邦。张耳被任命为将,在邢台一带为汉统一全国屡立战功。刘邦见张耳在邢地很有声望,后来就在此地让张耳择邑作为封赏。笔者推测:张县当时地处战国时期古道“长路”旁,交通方便,人口众多,较为繁荣,所以张耳所择的封地,很可能就是以后以他姓氏为名的张县。三、张姓氏族迁徙说据明嘉靖《张氏统宗世谱》记载:张姓自上古时代,祖居今日的清河县一带。他是一个极富开拓与进取精神的家族,先秦时期就开始从清河开始向先进的诸侯国迁徙。秦汉时期的兵祸天灾造成的流民大潮,又推动了张姓先民迁徙的脚步。《清河万忍族谱》记载:汉武帝征和二年因王莽乱政,民不聊生,张姓氏族再次出现了南至江苏西至襄都迁徙浪潮。笔者推测,张姓氏族迁至邢地的古邑,可能就是张县。可以依1923年在南和县张路村西出土的西汉元凤元年铸造的“货泉”古币为证。千手观音故里千手千眼观世音——三皇姑的传说三皇姑身世相传,三皇姑系南北朝时期兴林国君妙庄王的三女儿,名妙善。其父妙庄王为南和县瓦固村人,南北朝时建立兴林国,定都朝平城。其母宝英,南和县郄庄村人,小名郄武燕。妙庄王有三个女儿,长女妙音,次女妙元(一说妙颜),三女妙善即三皇姑。传说当年正宫娘娘梦花怀孕,于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下一白胖女婴,取妙相善行之意,叫妙善。逃婚遁佛门三女长大成人,妙音、妙元都招了驸马,享起了荣华富贵,唯有三皇姑笃志行善。三皇姑生性聪明伶俐,她不学描龙绣凤,而在宫中秘修禅事。十六岁时,妙庄王要将她许配给宰相李龙之子李炳,她执意不从,夜逃皇宫,至南杨庄村。后来,南杨庄为纪念三皇姑逃婚避难这个日子,将四月初二立为醮会。三皇姑打扮成村姑模样辗转前行,于九月十九日来到了白佛村白雀庵,昄依了佛门。消息传到宫里,妙庄王给老尼师下了一道秘旨,要事事磨难三皇姑,以使其回心转意。三皇姑天天挑水、推磨、捣米、做饭、打柴、敲钟,受尽磨难,但矢志不渝。白佛小路正宫娘娘晓知三女昄依佛门,事事受磨难,忧心忡忡,山珍海味食不香,玉床衾被难睡眠。常背着妙庄王,偷偷到白雀庵看女儿。三皇姑有时也思念母亲,就偷偷跑回皇宫。时间长了,从兴林国首府经过郭平、南韩村东,踏出了一条蛇形小道,俗称“白佛小路”。火焚白雀庵白雀庵西南侧白佛寺内有个黄龙和尚,趁三皇姑外出打柴时,酸言淫词调戏,尽管三皇姑不理,但仍被造谣说她不守清规戒律。谣言传至皇宫,妙庄王下旨火焚白雀庵。霎时间白雀庵浓烟滚滚,烈烟腾腾,五百僧尼冤魂升天。玉皇大帝得知,派太白金星用通天避火绳搭救三皇姑脱离火海。修身苍岩山三皇姑被救出后,决心到太行山修练。来到邢台地界双楼村歇脚时,将灌进鞋里的泥土倒了倒,平地立刻从南到北隆起三座山,老百姓叫它“三台山”(今尧山)。为避妙王,三皇姑于农历九月十八日走太行山,来到苍岩山,眼望崇山峻岭,百感交集,放声恸苦,感动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派了一只斑斓猛虎驮她上山。她登上苍岩山巅,住下来潜心修练,日日净手焚香礼佛,虔心悟道。转眼九年,于农历六月十九修成了正果,日赴千坛,眼观万里。舍手眼救父妙庄王火焚白雀庵,气病了国母,自己也整天神智恍惚,恶梦频繁,患了一种怪病——人面疮。在首府朝平城,求遍天下名医,不知所患何疾。三皇姑不计旧恶,化一“和尚”点化妙庄王,并亲献手眼治好了“人面疮”。敕封三皇姑妙庄王感念三皇姑救命大恩,率百官来到苍岩山敕封三皇姑。本想将其封为“全手全眼”观音,因过分激动说成了“千手千眼”。帝王都是金口玉言,话音刚落,三皇姑圣像展现空中,果然长出了千手千眼。从此,名刹寺院就添了尊端庄慈祥的“千手千眼”观音,“千眼遍观世界不平事,千手遍护受苦受难的庶民百姓”。重修白雀庵妙庄王传旨全国能工巧匠重修白雀庵,增建“千手千眼”观音殿。据说,这位菩萨“有求必应,神通广大”。老百姓都把她当作保护神,只要虔诚拜求,就能逢凶化吉,阂家平安。举家昄佛门因朝政败落,两个驸马在战乱中惨遭杀害,大皇姑、二皇姑昄依佛门,被如来佛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妙庄王和国母宝英深感无法摆脱世俗烦恼,也遁入空门。发展中的白雀庵白雀庵堂院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南北朝以后,虽历代屡有修葺,但由于历史原因,曾一度庵毁僧去,变为废墟农田。1986年以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在原址上兴建了大悲殿、藏经楼、禅堂、配殿、斋院、斋堂等,现已初具规模。白雀庵白雀庵修复后,历代遗存散失的有关文物不断收集到庵中。遗物中,有价值的两通碑,一是重修白雀庵前殿碑,刻于明代,青石质,高1.67米,宽0.53米,碑首为平角形。碑文为阴刻楷书,字迹基本清楚。二是创建茶棚碑,此碑青石质,高1.80米,宽0.69米,碑首为平角形,碑身中断,字迹大部分清楚。另外,零散文物有碑刻20余通,龟座3方,石磨、石臼各一个。1988年9月,白雀庵被河北省佛教协会定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道场”。白雀庵平时有40余名僧尼从事正常教务活动,庵院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四、六月十三、九月二十五、腊月初七四个庙会,会期长达20天之久,善男信女遍及山东、河南等地,来者如云,热闹非凡,闻名遐尔。目前,白雀庵已成为我国冀南旅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招商热线:400-151-2002